
欣赏《森林狂想曲》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具: 多媒体、电子琴、自制乐器、报纸等生活材料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师:请听以热带雨林为题材创作的乐曲《森林狂想曲》,乐曲 表现了什么情绪?(清新、活跃) 在乐曲里,除了乐曲演奏的声音,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各种昆虫、鸟鸣的声音,还有风声、水流声等)。 介绍乐曲 《森林狂想曲》的作者收集鸟类、蛙类、虫类、溪流……等自然声音,与音乐巧妙地结合,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额节奏、调性相互吻合,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表现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设计意图:以乐曲最突出的特点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介绍乐曲制作过程和创作初衷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完整聆听,分析作品结构。 师:没有旋律,只有音效的地方总共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首乐曲的音乐结构是怎样的,也就是分为几个部分? 师总结:作品共有两个部分,另外还有间奏和尾声。(板书) 作品结构:引子+第一部分+间奏+第二部分+尾声 欣赏第一部分 师:第一部分由3个主题组成,我们分别来感受一下。 聆听主题A (1)、聆听主题A,这个主题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轻快、活跃、生机勃勃) (2)、看曲谱,跟琴唱旋律,记忆主题A。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个轻快活跃的A主题。 (3)、听辨主题A及演奏乐器 师:A主题旋律记住了吗?那考考你们主题A在第一部分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竖琴、笛子、小提琴、笛子),乐曲中运用的乐曲中西结合,自然祥和。 (4)用自制乐器为主题A伴奏 第一遍出现模仿竖琴琶音演奏,第二遍扫弦。(X— — —) 四遍0 X X X(拍击纸盒背面及扫弦) 聆听主题B (1)听主题B,主题B的情绪比主题A略为高涨 (2)看曲谱,跟琴唱旋律,记忆主题B。 (3)师:主题B在第一部分中出现几次?每次出现用什么乐器演奏? (2次,小提琴、小提琴+竖琴) 用自制乐器为主题A伴奏,伴奏型 X XX X X。 聆听主题C 师:和前两个主题相比,主题C在速度、节奏、音区等方面有什么变化?(速度稍快变为中速、节奏密集和稀疏相间,音区更高,鸟鸣声更丰富、热闹,情绪更加热烈;演奏乐器增多) (2)看曲谱,跟琴唱旋律,记忆主题C。 (3)用X— — — 0 X 0 X为主题C伴奏。 5、完整欣赏第一部分 (1)、画出第一部分结构图A+A+B+A+C+A (2)以自制简易乐器为第一部分伴奏,参与音乐表现。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从记忆主题、使用演奏乐器、了解乐曲结构、参与音乐表现几个方面展开。通过实践,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深入了解。 欣赏第二部分 1、初听第二部分,曲调方面有什么特点? (仍采用3个主题反复演奏) 复听第二部分,画出全曲乐曲结构,各主题演奏乐器是什么? A笛子+B吉他+A小提琴+B笛子+C笛子+A笛子 完整聆听全曲 完成教材P17页思考与练习。 设计意图:在和第一部分对比欣赏中学习第二部分,包括演奏乐器与段落结构的对比,再完整聆听对全曲音乐有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六、拓展表现音乐 1、用自制乐器随音乐参与表现。 2、利用身边的声音材料为这首作品配音效。 3、全体师生一起自配音效创编演奏《森林狂想曲》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种参与音乐表现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并进一步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