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16252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138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稿
  • cover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一、说教材 指导思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本文是丁肇中在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演讲的一篇演说词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七八年级侧重学习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议论文很少接触,到了九年级才第一次真正接触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问题知识,我在上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已经系统讲过了,同学们对议论文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要想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上第四单元第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看出来,除了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其余大部分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观望状态,因此,在学习此篇课文时,我想还是通过结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将利用1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设计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设计说明】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教学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演讲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分析讨论法;讲解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由着重研究怎样教,逐步转到着重研究怎样指导学生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把课堂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