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627230

人音版初音九上 京腔京韵 教案

日期:2025-11-1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12551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音版,初音,京腔,京韵,教案
  • cover
京腔京韵 教学目的 一、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的经典作品,能够对老北京的曲艺音乐产生兴趣,了解京韵大鼓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进而关注民间曲艺音乐的发展。 二、通过聆听观看视频、对比探究,有鉴别地学习、感受曲艺音乐独特韵味以及运用所学方法鉴赏曲艺音乐的过程。了解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及其代表艺术家。 三、模仿演奏京韵大鼓的基本伴奏型,尝试用所学知识鉴赏曲艺作品。体验用京韵大鼓的韵味儿演唱《丑末寅初》、《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 教学重难点 “老七点”的学习;京腔京韵的唱法风格把握;学习字正腔圆的咬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义乌道情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师:中国由南到北有很多的曲艺音乐,义乌有道情,东北有二人转,四川有清音,蒙古有好来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北方的曲艺———教师演唱的《丑末寅初》片段,请学生思考:刚才老师表演的段子有什么特点? 3、由教师表演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片段带入新课。 4、导入课题:老师表演的是京津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京韵大鼓。 出示图片:一般来说,男女演唱京韵大鼓多穿大褂、旗袍,脚穿布鞋,左手执拍板,右手执鼓棒,女子头发多为盘起,既表现女子温柔婉约的形象,又表现女子端庄干练的精神。 二、教学 (一)介绍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 1、鼓板 (1)鼓,又称书鼓,扁圆形,两面蒙皮,上下有一百个鼓钉加以固定; 板,又叫书板,因为都是檀木制作,因此也称檀板。 演员表演时,自击鼓板。 (2)演奏“老七点” a、读节奏,关注重音记号,注意强弱对比。 b、教师演奏,学生探讨敲击手法。 师:“嘣”、“尺”分别代表敲击鼓的什么部位? 生:“嘣”表示敲击鼓心,“尺”代表敲击鼓边。 c、学生用书做鼓,手做棒进行模仿“老七点”,进而在音乐旋律下,准确的敲击。 2、三弦 (1)三弦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最早可追溯到秦代。由于没有品。因此演奏难度较大,不易把握音准,但也因此适宜演奏话音,特别适合曲艺的唱腔。 (2)试奏,请一名学生模仿琴师,控弦拨奏,学生齐唱定弦音高“1 5 1”。 3、四胡、琵琶图片展示。 (二)了解京韵大鼓的旋律特点:固定前奏。 1、聆听 2、视唱 琴师给起始音,学生打拍子开始演唱,熟悉旋律。 听辨 分别播放三个不同的鼓书曲种前奏,判断哪个是京韵大鼓的前奏? (三)掌握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字正腔圆。 1、欣赏骆玉笙演唱的《丑末寅初》前半部分。 教师:“丑末寅初”是什么意思?作品描写了什么场景? 学生:凌晨3点,描绘了“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人们的生活景况。 朗读唱词,标出每个字的声调。 ˇ ˋ ˊ ˉ ˋ ˇ ˊ ˉ 丑 末 寅 初,日 转 扶 桑 。 3、聆听骆玉笙演唱,跟随音乐旋律的进行用手比划唱词的声调。 教师:旋律走向与唱词声调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依字行腔。 4、“依字行腔”地模仿演唱 ——— 字正。 5、拼读、拼唱发反复练习 ——— 腔圆。 将每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慢慢拼读,进而拼讲,注意字尾归韵。 在三弦伴奏下,再次敲击“老七点”、并演唱“丑末寅初,日转扶桑”,完整体会京韵大鼓的演奏、演唱。 (四)感受京韵大鼓的艺术高峰:骆派唱腔 1、对比欣赏刘保全、骆玉笙、种玉杰三人演唱的《丑末寅初》片段,分别写出伴奏及演唱的特点。(书本“实践与创新”第二题第2小题) 讨论和总结骆玉笙的唱腔特点、贡献及曲艺的传承发展。 骆玉笙在继承“刘派”的基础上,发展了京韵大鼓的歌唱性、抒情性,形成了委婉、优美而含蓄、抒彩浓郁的“路派”唱腔,“骆派”唱腔是现在京韵大鼓的里程碑。 归纳、拓展、提升 听辨 通过对曲艺联唱《丑末寅初》的听辨欣赏,判断哪个是京韵大鼓?他们的顺序是什么?并用所学的知识做出评价。 (二)拓展 欣赏《重整河山待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