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58671

17.《屈原(节选)》课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视频朗读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496443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屈原(节选),课件,课时,教学设计,视频,朗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自学检测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睥睨( pì nì ) 波澜( lán )  鞺鞳(tāng tà )     罪孽( niè ) 眩目(xuàn ) 驰骋(chíchěng) 虐待( nüè )  雷霆( tíng )  忏悔( chàn ) 徘徊(páihuái ) 郢(  yǐng )  稽首( qǐ )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驰骋:(骑马)奔驰。 3、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4、屈原简介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jìn)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 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5、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 《屈原》1942年1月写于重庆。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 2、学生调动情感,想象剧中情景,自由诵读全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要用不同语气、语调、语速。 3、学生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