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二,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虽然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这节课的知识,但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来解释本课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五,教学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七,教学资源:优秀教案本,学科网,中国地图,图片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回顾前课】 【导入新课】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思考作答,老师总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 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3)设问: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4)设问: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我们书上讲,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 当然不能。 分析题:就算明太祖有那个能力,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废除宰相势必加重了皇帝的负担。但君子一言,皇帝可不可以马上再立宰相? 学生回答:显然不行! 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内阁的出现 (1)设问:内阁怎样出现的?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