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在前期,即两汉时期,主要是继承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中期,包括魏晋隋唐时期,对秦以来的政治制度多有损益,有较多的创新;后期,主要指宋元时期,特别是元朝政治制度又有创新与变化,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还需要教师化难为易,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和点拨学生,从而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引导法、提问法、讲述法、比较法。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阅读学习、讨论学习。 教具准备:教科书、元朝行省图、相关影视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以本节课前言内容的解释而把学生带入新课。 问题情境1:中央集权的发展 1.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汉初仿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瓜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推恩令的实行,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藩镇割据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