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计算如此简单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计算如此简单》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的第三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变量的定义和赋值语句的使用,数学运算当中运算符和表达式以及程序设计语言当中的数据类型及转换。“常用数据类型”和“数据类型的转换”两个模块,介绍了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类型(整型、浮点型和字符串)和数据类型之间转换所使用的函数。“数学运算表达式”模块介绍了编程语言中的运算符号。“字符串的简单运算”模块介绍了如何实现字符串之间的简单连接和重复。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学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当中的运算符号和了解基本的数据类型,了解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函数,为Python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作准备。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面向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灵敏,独立性增强,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兴趣,依赖中求独立,愿意探索和发现新自我,且竞争心渐强。针对这一情况,本课主要讲述的是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数据类型,数学运算中使用的运算符和表达式。这对于学完前面两课的学生而言,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去了解Python这个强大的程序编写软件,并能迅速地掌握Python中基本数据类型和数学运算表达。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变量名的定义、数据类型和数学运算的运算符及表达式。与数学学科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利用Python编程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堂课的教学,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算法和程序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中可采用数学学科中的运算和运算符、表达式进行对比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主要是讲述变量名的定义和运算符、表达式的使用,对数据类型转换的函数简单介绍。通过知识的讲解和任务的驱动,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帮助;教师可以进行及时性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 四、参考教案 科目 信息技术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课题 计算如此简单———变量和表达式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品德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变量名的定义要求和赋值语句。 2.灵活运用运算符及表达式的计算。 3.了解程序语言当中的数据类型及转换。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和老师指导掌握Python编程的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程序思维。 2.提高学生信息化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字化创新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变量的定义和数学运算。 难点: 数据类型转换。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第3课 计算如此简单———变量和表达式 一、变量与赋值语句 二、数据类型 三、数学运算 教 学 准 备 知识准备:Python编辑环境的使用。 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学工具。 软件准备:Python3.7。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意图 时间 一、课前导入 上一节课小明和大家一起通过做实验的方式了解了Python基础知识,但是他很想知道Python进行的数学运算和数学课中的运算是否一样。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计算机计算的神秘面纱吧!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引入课堂,让学生完成过渡。 1’ 二、变量与赋值语句 1.变量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变量可以存储信息,那变量可以是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回答,上节课“food”涉及到变量) 变量可以是任意类型的数据,如数字、字符串等。 2.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可以新建一个变量,并且给这个变量赋值。如pi=3.1415,这条程序就是赋值语句,将3.1415赋给变量pi,其中“=”就是赋值号,指将“=”右边的内容保存至“=”左边的变量中去。上节课中的“foo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