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8405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8161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PPT,26张,课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 cover
(课件网)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七律(一) 谁说计划最为高,生计自安休代敲。 五尺身躯三尺票,一人湘肉万人枵。 黄河欲渡忽飞雪,舟辑难行枉置艄。 遍觅圣贤望梅路,圣贤已过奈何桥。 注释: --1977年 --1999年 枵(xiāo):意为空虚。如~腹。 七律(二) 招凰引凤筑金巢, 地利天时胆自豪。 大别市场居宝地, 个私企业显高招。 琳琅商品堆盈架, 熙攘人群涌若潮。 莫道老区多闭塞, 劝君注目看今朝! 本课导入 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体制?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和具体 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七律(三) 历史翻腾雾若蓬, 残霾扫尽又朦胧。 峰回路转时多变, 云散烟消道已通。 曾是沙尘迷望眼, 竟如旭日照霞红。 年逢四十春花放, 万里征程凭好风! 思考:好风指的是什么呢? 好风即改革开放的春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 及影响是什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并讨论 1、背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主要原因 (2)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全面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指导思想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经济路线 组织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 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 2.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3、意义(重点)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 重大转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前 后 思想路线的转变: 工作中心的转移: 组织路线的转变: 两个凡是 阶级斗争 个人崇拜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集体领导 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前提: 内容: 目的: 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概念解读: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关系 适应 生产力 * 材料一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