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89206

【备战2020】高考一轮复习 艺体生文化课轻松过关 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解析版)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5次 大小:4052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解析,学案,演变,政治制度,备战,过关
  • cover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纲解读】 1.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考点1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 【基础落实】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2)影响 4.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2)影响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2)影响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深化】 一、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 【典例剖析】 典例1 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答案】 B 【解析】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总结提升: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典例2 (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 教材拓展: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