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98198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共17张PPT)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7985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1课,PPT,17张,迫在眉睫,改革
  • cover
(课件网) 第 1 课 改 革 迫 在 眉 睫 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 西魏 历史背景知识:魏晋南北朝(220—58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 民族融合 政治上:①政权交替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休,南北对峙。②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汉族政权对峙。③民族文明共生与融合,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蕴含统一因素。 经济上: ①北方农业区仍是中国经济中心(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文化上:科技发展,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会同或“胡汉文化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探究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崛起的过程是什么? ◆ 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 ◆ 起源:东北鲜卑拓跋部 ◆ 建国:东晋时建立代国 ◆ 重建: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 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 399年称帝 探究2: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是什么? 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探究3: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珪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拓跋珪的改革措施: 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拓跋珪改革意义: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兴办太学 探究4:北魏为什么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一统北方呢?(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探究5: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初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农民 宗 主 北魏 政权 —隐瞒人口 —国家赋役减少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任意压榨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探究6:阅读课文“学思之窗”内容思考:太武帝的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