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71771

第一节 三 人体的气体交换(河北省秦皇岛市)

日期:2025-11-0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74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节,人体,气体,交换,河北省,秦皇岛市
  • cover
第一节三 人体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呼吸全过程的后面三个环节进行讲解,与上节课的肺通气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认识生物学上“呼吸运动”与“呼吸”的概念区别。教学的重点是(1)气体在肺和组织内的交换过程及原理;(2)气体在血液里运输的过程。 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可以以组织学生小组为单位完成“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的实验来进行引入。讲述气体的扩散作用时,将事先准备好的香水洒在讲台前,问后排同学能否闻得到,来说明气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气体的运输过程,一定要结合血液循环的途径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循环系统运输功能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2.叙述人体呼吸过程的全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煤气中毒等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气体在肺内和组织细胞里的交换。 难点:描述人体呼吸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的插图并通过课件演示加以说明。 四、教学媒体 三角瓶、澄清石灰水、相关视频剪辑、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挂图、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身边事 教师活动:教师可参考课本的“身边事”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对人体吸入和排出气体成分的差别进行思考。教师也可以“探究竟1”作为引入的手段,找两名学生,一个向石灰水中吹气,另一名用打气筒打气,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根据日常经验判断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区别,并思考如何进行验证。 探究竟 教师活动:(1)教师事先准备好验证试验用的必需装置。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的实验,观察两个三角瓶里石灰水的变化,并思考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2)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香水,在讲台上撒几滴,几分钟后问问后排的同学是否能闻到,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辞典”解释这种现象。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后,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的“资料分析1”,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的原理对气体的交换过程进行描述。描述时注意肺泡内和组织内不同气体成分的浓度关系。(参考: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肺部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肺部毛细血管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部毛细血管。在组织里,组织细胞中氧气的浓度低于毛细血管中的氧气浓度,氧气通过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进入毛细血管。)(3)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的插图“图3-14”对气体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并结合循环系统的知识分析动脉血和静脉血在体内的转换,加深对肺循环使静脉血转换为动脉血,体循环使动脉血转换为静脉血的认识。(参考: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吸入外界空气,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大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中氧气浓度,氧气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肺泡的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入肺泡,然后这些二氧化碳被呼出体外。这样,通过肺泡以后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再通过左心房的收缩射入动脉为全身组织细胞供氧。在全身各组织间来自小动脉的动脉血经过与其相连的毛细血管网将氧气释放给组织细胞,并将来自组织细胞的二氧化碳携带走。这样,动脉血转换为静脉血,流回右心房,然以后通过右心室的收缩被射入肺动脉到达肺泡部分,继续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随着血液的循环人体就可以不断将氧气带往全身各组织,并把全身各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回肺泡呼出体外。)(4)教师布置学生用两种颜色的笔在“图3-16 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上标出氧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运行路线。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利用自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