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20264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写作扩展素材 阅读(四):文章分析能力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4次 大小:324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阅读,统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
  • cover
( 【阅读】阅读(四):文章分析能力 ) 文章的了解 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中心的把握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文章的内容脉络 文章层次的划分?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写作手法及作用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阅读分析练习《竹》 竹子是( )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子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竹子是( )的,它具有顽强不屈的品格。 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类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塑,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酷暑它不怕,秋风吹不落。秋去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困难,不□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写上这篇短文的题目。 2.在文中的( )里填上一对反义词,并且能和上下文意思相吻合。 3.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4.在文中的□里填上一对近义词。 5.“岁寒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 __ 6.文中把竹笋比做_____,目的是为了突出竹笋___ __。 7.“历四时而常茂”,“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息息相关”的“息”意思是(    ) “自强不息”的“息”意思是(    ) ①呼吸时,进出的气 ②消息 ③停止 ④休息 ⑤利息 9.作者为了说明竹子全身是宝,他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妙用。 10.文章最后一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换个方式意思不变: “这种精神’指的是_____ _、_ 。 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1.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作者写竹子的目的是为了借歌颂竹子的品格,歌颂_____。 1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