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知道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溶解的知识。 2.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2.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液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请一位同学上台制备一杯食盐水。 请问这杯食盐水中包含哪些物质? 搅拌后还能看见食盐吗? 动手制备一杯食盐水。 思考并回答。 观察并回答。 由学生实验入手,通过一系列问题,自然地引出溶液的形成与组成。 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学习 1.总结:食盐已经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食盐溶液。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食盐水中的溶质是什么?而溶解溶质的液体,也就是这里的水,称为溶剂。 2.书写板书。 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联系实际,通过熟悉的溶液入手,了解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 三、演示实验 我们来看看,如果将食盐换成其他物质,结果是否相同? 将食盐、硫酸铜、沙粒和粉笔屑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中,搅拌一分钟。(提问:为何要搅拌?) 观察教师的实验,看4种物质是否都能在水中溶解,并在书上记录结果。(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 四、实验结论 1.学生表述后,教师总结:以上物质中可在水中溶解的有:食盐和硫酸铜。不可在水中溶解的是沙粒和粉笔屑。所以,并非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其中,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2.在以上两杯溶液中,清大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另外两杯可以称为溶液吗?(不能,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所以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1.尝试表述结论。 2.回答问题(溶剂都是水,溶质分别是食盐、硫酸铜。) 1.提出可溶和不可溶的物质两种概念。 2.巩固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五、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探究 大冬天,小明淋到了雨,他想要尽快喝到红糖水,哪些方法可以加快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请大家回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示学生先提出假设,然后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给与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思考并回答。 提出方案。 1.假设温度高低影响溶解快慢。 实验设计: (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 (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克冰糖快。 (3)把A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块溶解情况。 2.假设是否搅拌影响溶解快慢。 实验设计: (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 (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克冰糖屑。 (3)用玻璃棒轻轻搅拌A试管内溶液。 (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屑溶解情况。 3.假设溶质颗粒大小影响溶解快慢。 实验设计: (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 (2)在A试管中,加入2克冰糖屑,在B试管总,加入2克冰糖块。 (3)分别搅拌两管溶液。 (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块溶解情况。 4.派代表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5.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报告。 六、探究结论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通常有:温度高低、溶质颗粒的大小和是否搅拌。 书写板书:温度、溶质颗粒和是否搅拌都能影响溶解速度。 请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相应的例子呢? 思考并回答(热水泡咖啡,并用调羹搅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