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稀盐酸对金属、大理石的腐蚀性。 2.认识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3.认识浓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中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学生能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一些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2.描述稀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稀盐酸和金属反应 1.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中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能够描述稀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3)通过拓展讨论部分,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2.学生活动。 回忆前面所学:什么是酸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举出实例。 思考:酸雨是如何腐蚀金属和岩石建材的呢。 实验:在放有锌粒的试管内注入稀盐酸,观察有何现象产生并进行描述。 思考:气泡的出现意味着气体的产生,那么这些气体又是何种气体呢?为解决这一问题,请学生先复习几种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通过检验,得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分别以镁、铜、铁代替锌,重复上面的实验。实验中仔细观察现象并进行比较,同时在表格中记录观察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很多金属都会和酸溶液发生反应,即:金属遇到酸溶液会被腐蚀。各种金属和酸溶液的反应速度不同,即:不同的金属被酸溶液腐蚀的快慢是不同的。 拓展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储存酸性食物的金属容器的选择。被酸雨淋过的金属的腐蚀。 以有关酸雨是如何腐蚀金属和岩石建材的问题引出主题,不但重温了前面的所学,而且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新的问题,调动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提醒学生实验操作中注意规范性和安全性。 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进行比较。同时做好及时的记录。 复习几种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的检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积极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他组的发言中发现自己观察时或记录中的不足,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提高观察和记录的技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拓展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储存酸性食物的金属容器的选择。被酸雨淋过的金属的腐蚀现象。 二、稀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 1.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稀盐酸与大理石的反应。 (2)运用所学解释大理石雕刻的腐蚀问题。 2.学生活动。 实验:在放有大理石颗粒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有何现象产生并进行描述。 思考:气泡的出现意味着气体的产生,那么这些产生的气体又是何种气体呢? 通过检验,得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稀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 讨论:世界各国大理石雕刻的腐蚀问题。(如:我国四川境内的乐山大佛的严重腐蚀与酸雨的破坏作用。) 实验中提醒:倾倒稀盐酸时,将试剂瓶贴有标签的一侧正对掌心。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描述。 利用已知的检验气体的知识,让学生得出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论讨论大理石雕刻的腐蚀问题。提供若干相关图片。 三、浓硫酸的强腐蚀性 1.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2)通过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上的浓硫酸犯罪事件的正确立场态度。 2.学生活动。 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浓硫酸以及和它相关的一些社会事件。 献技献策:如何让老师在使用浓硫酸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护自己。 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在表面皿内的白纸上滴一滴浓硫酸。观察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继续观察在表面皿内的布料、肉类上滴加浓硫酸,记录看到的现象。 通过实验室近距离的观察活动,对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形成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