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20727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11.2.1 光线和眼 教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62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牛津,上海,科学,11.2.1,光线,教案
  • cover
光线和眼 【教学内容】 《光线和眼》是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中的内容。此前,在小学自然中,已经学习过眼睛的基本结构,知道光进入眼睛才能看到物体,并且物体在视网膜所成像是倒立的,最终经过大脑的处理回复为正立的像,形成视觉。本节课将要学习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具体直观的针孔相机模拟抽象的眼结构,了解其成像特点,并能够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针孔相机的成像规律,为下节课学习眼的结构与眼睛如何看见物体做好准备。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通过“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等实验活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生活中有关光的现象,思考和尝试找到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在光的作用下,通过“针孔相机”实验突破本课难点,初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并能解释针孔成像规律,从而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光的传播路径。部分学生虽知道光线的传播路径是直线,但仅仅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用实验进行探究验证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地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但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环节上还需要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确认光沿直线传播并且能够用学到的知识,简单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辨别发光体与不发光体”活动,能区分发光体与不发光体,知道能看到不发光体的原因。 2.通过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等活动,寻找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初步学习“证据支持假说”的科学论证方法,养成思辩能力。 3.通过“针孔相机”实验,了解针孔相机的成像规律,知道光到达眼睛的过程,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资源:写好字的纸、粉笔屑、激光笔、针孔相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资源:牛奶、果冻、烧杯、激光笔、针孔相机、凸透镜、蜡烛、打火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创设的“猜字”情境引入,使同学认识到光是眼看到物体的重要条件,并且通过寻找光源活动辨别发光体和不发光体,知道生活中能看到不发光体是物体反射发光体的光造成的。接着通过看图片,大家对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假设,先由老师带领同学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实验,在拍黑板擦的瞬间,同学们能直观得观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再由学生探究光在液态和固态的传播路径,最终通过汇总实验证据,及生活中观察到的证据,可推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通过“针孔相机”实验,观察其成像特点,并能简单叙述成像原理,从而知道人的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 ▲观察。 答:看不到/看不清。 ▲生答:开灯 是“光”字。 光和眼睛 ▲聆听。 ▲(黑暗环境)出示手中拿的纸张 问:老师拿了张有字的纸,同学们猜一猜上面写了什么? ▲问:怎样才能看清楚呢? 想一想,我们看到它一定需要借助什么? ▲揭课题:《光线和眼》。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人看到物体需要有光。 一、发光体与不发光体 ▲举例、聆听。 翻开书,划概念。 ▲回答:不发光体, 解释原因 ▲小组讨论、回答 ▲请学生举出身边会发光与不会发光的物体,介绍发光体与不发光体概念。 判断:月亮是发光体吗? ▲请找出教室内的发光体与不发光体 ▲提问:我们是如何看到不发光体的? 设问:那光是沿怎样的路径传到眼睛的呢? 知道发光体和不发光体概念,并会识别。知道能看到不发光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的结果。 二、探究光的传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