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仅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 B.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的原料价格低廉,外国大量采购,这一现象表明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基地。结合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因此选B项。 答案:B 2.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反映出( )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而内地极少,这体现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清政府对发展机器工业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且并未涉及洋务派的主张和列强的制约,故排除C、D两项。 答案:A 3.下面信息对近代洋务企业描述正确的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③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题目在讲洋务企业,并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③。 答案:A 4.20世纪初,商办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章程规定:“本公司拟全招华股,不招洋股,以合自办二字。”这说明该公司的生产( ) A.排斥西方文明 B.坚持自给自足 C.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D.资金技术雄厚,不需外援 解析:20世纪初受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由材料中“全招华股,不招洋股”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生产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答案:C 5.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时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1912年时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916年前后政府提倡使用国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6年前后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 ———王兆成《历史学家茶座》 (1)材料一的图片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的原因。 (3)简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1)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3)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基础巩固 1.刘大白《卖布谣》中写道:“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