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39022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17张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21927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历史,七下,6课,北宋,政治
  • cover
(课件网)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出现的原因。 学习目标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遣赵匡胤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陈桥驿,谋士和诸将以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就这样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导入新课 时间: 建立者: 都 城: 东京(开封) 建立事件: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960年 赵匡胤 一、宋朝的建立 内容讲解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 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 王朝个个短命。 宋太祖如何解决政权短命这个问题呢? 杯酒释兵权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读史料: 史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史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在地方,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史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①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由皇帝直接统辖;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政治上: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担任知州等,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③财政、司法:将地方上的赋税收入上交中央,设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司法权也被中央收走。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读史料: 史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①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②改革发展科举考试,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重文轻武的后果是什么? 积极:在全国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繁荣的文治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北宋军人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录取名额大增 提高进士的地位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政策 北宋 建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