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74926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394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单元,9课
  • cover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课程教学设计 9.《劝学》 一、【教材分析】 《劝学》被收入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另有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汉代贾谊《过秦论》、唐代韩愈《师说》)。这些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名篇,滔滔雄辩,形象生动,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文章,可以聆听学者先哲的济世忠告,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借鉴古人为文的议论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议论体文言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其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文质兼美,论述学习对修身行世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通过诵读、旁注、讨论等活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从而塑造其美好心灵,让学生领悟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宏大精微的思想情怀,培养人文情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阐发学术观点,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浓烈的情感,妙用20个比喻句,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构思奇妙,形象生动,因此这是训练比喻说理的绝佳范例。通过反思如何用比喻来说理,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分析概括、议论写作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字句疏通,教师利用第一课时对本文重难点字词进行点拨。而《劝学》妙用20个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有将这些比喻与所阐述的道理探究清楚,才能将课文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而这恰好是学生学习中理解的难点,因此将本课设计为第二课时。本课的意义在于:通过旁注,让学生领悟到文章如何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同时高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先秦时期儒学大师,通过文章中所体现的睿智哲思带给学生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通过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历史、关注自我,肩负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并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写作中去,学会使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地阐发观点,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三、【目标分析】 1、结果性目标:能够运用比喻说理的方式,写一段文字 2、体验性目标:通过诵读、旁注、交流等活动,体验比喻与生动说理的关联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水溶性粉笔、投影 五、【核心任务分析】 1、核心任务:诵读《劝学》,勾画文中的比喻句,探究其蕴涵的道理。 2、设计分析: 本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性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本文让学生合作探究文中比喻所蕴含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比喻在说理过程中的作用,领悟其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的表达效果,并以此为依托尝试运用比喻说理的方式,写一段文字,从而对高二学生议论文写作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为:诵读《劝学》,勾画文中的比喻句,探究其蕴涵的道理。 六、【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3分钟) 通过比较诵读两则文字材料(其中一则直接说明道理,另一则用比喻说理),请学生谈感受。从而提出核心问题:诵读《劝学》,勾画文中的比喻句,探究其蕴含的道理 领会核心问题 明确学习任务 引起学习注意 解决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