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96260

2019-2020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鉴赏 第2课时导学案 (含答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3次 大小:2938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2020,中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
    2019-2020中考语文总复习 · 课外古诗鉴赏 · 学 案 第二课时 诗歌意境与表达 【导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意境及其命题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在例题解析中明确其命题特点。 【导学流程】 一、学一学 按下列要求认真完成课前预习 1、你觉得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你知道诗歌在抒情、言志、说理时,往往会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3、课前练笔: (一)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7—8题。(5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 (二)《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1)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2分) (2)请根据【注释】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并分析诗人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手法?(3分) 二、导一导,议一议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议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寻求老师的辅导! (一)考点阐释 【诗歌意境】简单的说,是诗人在诗作中创作的一幅画面,并且在画中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情思。 意境 = 图景 + 情思 理解意境类题型时:(1)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语,再现画面;(2)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概括特征。 【表达技巧】诗歌常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抒发情感,如借景抒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 1.借景(物)抒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思想寄寓在景、物中,叫借景(物)抒情或称寓情于景(或物)。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花、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人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赞叹。又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凤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2.对比烘托:指从反面(对立面)或侧面着意描写,作为衬托,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动衬静。更多的是以物衬情,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运用典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用)。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成功地运用典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可以直抒胸臆;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它可以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起到衬托作用。 如《陌上桑》中通过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的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