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98374

9.《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视频材料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视频 查看:26次 大小:1042269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桃花源记,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视频,材料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文章出现的文言词语,学习文章的写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认识作者笔下的美好社会理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人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 二、赏读,感知意蕴美 1.抽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请你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根据提问,请同学们用原文抢答下列各题: ①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小组讨论下列各题: ①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③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三、品读,探寻桃源之美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