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825899

17 屈原(节选)教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84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屈原,节选,教案
  • cover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品味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作品雄浑的气势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2.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情境激趣: 师: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是谁??? 生:他是屈原。 师:对,他就是我们荆楚的优秀儿女———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屈原》。?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tíng) 污秽(huì) 犀利(xī) 鞭挞(tà) 罪孽(niè) 鞺鞳(tāngtà)徘徊(páihuái)稽首(qǐ) 睥睨(pì)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2.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