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836669

2.1.1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78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1.1,北京,喜讯,边寨,教案
  • cover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2、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因此,创 造音乐课堂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去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节奏的不同,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乐曲命名 师: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的,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寨》《狂欢之夜》《欢乐的边疆等》。 师: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乐曲。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乐曲———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师出示课题。 二、背景介绍 师: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三、分段欣赏 1.引子 师:这段音乐象什么的声音? 生:像牛角号的声音。 师:对,这牛角号似的声音象在传播北京的喜讯,让我们一起来随音乐模拟一下号角声吧,注意号角声要有由远到近的感觉,象山谷里的回声。 生:模仿圆号的演奏姿势吹奏表演。 2.第一主题 ? 师:这由近到远的号角声恰似北京的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山寨里顿时沸腾了起来,第一主题由管弦乐家族的所有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的,音色结实饱满,演奏的速度比较快,同时打击乐伴以铿锵有力的节奏,使情绪更加欢快热烈。 师:这段音乐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男女群舞的情景。我们再跟着音乐一起来用刚才的节奏伴奏一下主题一的音乐吧。 3.第二主题? 师: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相比,力度上有没有变化? 生:第一主题力度强,第二主题力度弱。 师:这一旋律反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力度是什么样的? 生:反复出现了4次,力度是强弱交替。 师:力度弱的地方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强的呢? 生:弱的轻巧活泼,强的更加欢快。 师小结:看来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 师:和第一主题相比,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景? 生:姑娘群舞。 师: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的姑娘大都有佩戴银饰的风俗。当她们跳舞的时候,头上、脖子上、脚腕上的银饰就会随着轻巧的舞步发出“嚓嚓、嚓嚓 、嚓嚓”的声音。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串铃、人声为第二主题伴奏。 师:力度强的部分由串铃伴奏,力度弱的部分由其他同学有节奏的读出,“嚓嚓、嚓嚓、 嚓嚓” 师:效果非常好,老师都情不自禁的随着节奏跳了起来。 4.第三主题 师:透过轻快流畅的音乐,我们还能听到哪种打击乐的伴奏声? (师出示双响筒和响板,供学生选择) 生:双响筒。 师:谁能用双响筒来敲一敲? 师: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场面? 生:骏马奔驰。 师:你能不能用声音来来模仿马蹄声?(弹舌声) 师:同学们用弹舌模仿的太像了。我们随音乐来试一试。 5.第四主题 师: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你听音乐的力度又发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