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852966

2下 16遮遮挡挡 教案

日期:2025-11-27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61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下,遮遮,挡挡,教案
  • cover
《遮遮挡挡》 教材分析 《遮遮挡挡》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 绘画中的遮挡体现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是绘画空间表现的重要方法。也是训练小学生由平面思维逐渐向立体空间思维过渡的重要方法。本课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遮挡现象的客观存在,让学生从初期片面认识客观世界转向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道路上来。 学情分析 这个时期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由意向表现期向视觉写实期过渡,儿童的视觉空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以往的学生作品表现时一般不受空间的限制,各种物体大多平铺在画面上,这样的画面虽然单纯,但纵深感和空间感较弱。 本课就学生不知如何表现空间关系这一困惑,用遮挡演示的方法,以及课堂游戏,告诉学生基本的空间关系,以及如何表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法分析 观察是美术学习的好习惯,也是学生必备的美术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对学校的直接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大家都观察到了哪些事物?前面的、中间的、远处的分别是什么?它们的遮挡关系是怎样的?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你熟悉的现象可以说明遮挡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遮挡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1.教师通过图片欣赏,优秀范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体会遮挡关系会使画面生动、丰富,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2.教师通过采取让学生先尝试在纠错的方法,尝试手与身体的遮挡关系或用拼贴画表现一盘遮挡的水果。通过学生的尝试,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运用遮挡关系描绘空间时出现的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了。 3.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作品示范,展示一些遮挡关系明显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细细品味和感受:自然界中正是因为有遮挡关系的存在,才会使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如此美好有节奏感,充满活力与激情。 四.学法分析 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初步了解遮挡的基本含义,激发其自身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动手摆果篮的小游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欣赏遮挡关系明显的图片、大师绘画作品、学生绘画作品,更好的了解遮挡在生活中以及在绘画中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学生通过对遮挡关系的绘画尝试,以及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能够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有意识的观察事物,发现它们的遮挡关系,从而轻松灵活的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重叠,遮挡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遮挡的含义及特点。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欣赏、观察、以及对造型的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有意识的观察事物,发现它们的遮挡关系,从而轻松灵活的表现出来。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画面,利用遮挡表现空间关系,使画面丰富、充实。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会根据物体的遮挡关系构图,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 对绘画中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实物或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学会观察并应用在以后的绘画作品中。体会遮挡关系会使画面生动、丰富、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 七.教学过程 1.遮挡的概念 师 教师通过将自己的手挡在脸的前方,提问学生是否还能看到完整的脸?为什么? 生 答略 师 出示三个水果,做不同的遮挡摆放,问学生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 答略。 师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遮挡特点。 2.观察生活中的各种遮挡现象 师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问学生观察到了哪些事物?前面的、中间的、远处的分别是什么?它们的遮挡关系是怎样的?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你熟悉的遮挡关系?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遮挡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3.导入课题:《遮遮挡挡》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出大自然中各种常见的遮挡现象,从而引出自然界中正是因为有遮挡关系的存在,才会使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如此美好有节奏感,充满活力与激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