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光合色素 [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光合作用色素 A. 色素分布:色素分布在内囊体的薄膜上, 色素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B. 色素种类: 叶绿素a(3/4)(蓝绿色) 叶 绿 素(3/4) 类囊体薄膜 叶绿素b(1/4)(黄绿色) 上的色素 红光、篮紫光 ?叶黄素 (2/3) (黄色)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 (1/3)(橙黄色) 蓝紫光 问题探讨 1.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因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光谱中的蓝紫光和红光。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 2.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不使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 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二、叶绿体的结构 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 外膜 叶绿体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 基质:含酶 [资料分析]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 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资料分析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提示: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等等。 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教师列表呈现相关内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年代 科学家 实验 结论 思考 1771年 英国的普利斯特利 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易窒息而亡。 结论? 为什么有人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