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890640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一由浅显走入深妙第3课说味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4325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课件,实用阅读,选修,苏教版,打包
    第3课 说 味 满 江 红① [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诗歌鉴赏】 上片即景伤春,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荼花开,与樱桃相映衬,整个园林分外妖艳。“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春天好就好在生机勃勃。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或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伤春心理的外化。“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词人似在空喊道:千愁万恨是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春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春山、烟波,均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生于纸面。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千里梦,指自己的思乡梦。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中的“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结构严密;“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白话诗歌】 似火樱桃,如雪荼,映辉斗艳。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层叠叠的春山相隔;家在哪里呢?烟波阻断了归路。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杜鹃声声入枕劝人归,人却难以归去。 一、字音 灼热(zhuó)  鱼(guì)   锇频率(é) 醇香(chún) 甾族(zāi) 二、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