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14223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261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cover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着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屏幕展示课题:故都的秋———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配乐《秋日私语》,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黑体字屏幕显示)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读出了郁达夫对秋怎样的感受.?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预设:喜爱。 2追问: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是? 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 预设:我读出了作者喜欢安静.第二段. 预设:我读出了作者喜好清闲,从"都市闲人"那一段看出来的. 预设:我读出了作者很会享受生活(大家笑). 3追问: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多会享受啊! 预设:我读出的是孤独,寂寞,悲凉.整个文章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小结: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朗读中已经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个性和情感,有的还不完全准确,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章吧! 三课堂赏析探究: 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 1请看课文.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什么?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郁达夫最欣赏北京的什么景色? 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果.(屏幕显示) 3: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欣赏的呢? 凄凉的心情,怀念的心情. 4请每位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点来品读,作者为什么用饱蘸深情的笔极力颂赞故都秋天的悲凉之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命感悟?要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