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18071

【备考2020】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统编(十二) 中考说明规定的21篇文言文梳理 第21篇 河中石兽

日期:2024-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5次 大小:11361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考,21篇,梳理,说明,中石,文言文
  • cover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梳理 中考说明规定的21篇文言文梳理 第21篇 河中石兽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第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第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第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4段: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全文中心】本文以笔记小说的形式,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通过小故事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其所以然”。 【文学常识】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写作特色】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考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曳铁钯(通“耙”,古代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之 点)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距离) 一寺临河干(靠近) 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至) 乃石性坚重(而,又) 乃 先生是年乃能言(才) 3.古今异义 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古义:经历 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古义:句首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古义:代词,这 是非木杮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副词,本来 求之下流,固颠 今义:坚固 古义:事物的道理 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物理学 4.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 ,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二)文言句式 1.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量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三)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被冲走)了。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冲走呢?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