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920570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 同步课件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94202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区域经济,重心,转移,同步,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 生产模式 经营方式 土地制度 地域水平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核心特点) 男耕女织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 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影响 区域经济: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传统农业区 农 业 区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 关中平原 巴 蜀 地 区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塞外天寒雪景 塞外草原马群 塞内农耕区 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传统农业区 农 业 区 黄河流域———全国经济重心 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 区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1.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时期 表现 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唐以后 两宋时期 完成南移(南宋) 各行业继续加速发展 开始南移 初步开发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进步;出现大城市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卷337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核心特点) 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 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地域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互补需求 材料二: 杭州北关夜市,钱塘八景之一,当时外地游西湖者,晚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卷337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三: 影响:(1) 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从汉至唐,全国人才集中于黄河流域,唐朝共有宰相369人,90%时是北方籍。 (2)北宋和南宋是北南人才的转折点,宋代河南出宰相21人,其中北宋18人,南宋3人;宋代浙江出宰相24人,其中北宋4人,南宋20人,即是证明。 (3)明代宰辅189人,南方籍占2/3以上;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会元)244人,其中南方占88%,北方占12%。 (4)清代博学鸿词267人,江、浙、赣、皖四省即占75%。” ———改编自国学网文章《农业和文明发展》 材料四:汉代以来我国政治人才的地域分布演变状况 影响:(1) 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1.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时期 表现 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唐以后 两宋时期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苏湖熟,天下足” 完成南移(南宋) 各行业继续加速发展 开始南移 初步开发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进步;出现大城市 (1) 人口因素:北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 社会环境: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3) 自然条件: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 政府政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