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32842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568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课
  • cover
(课件网) 河中石兽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内容记述若真若假,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纪昀在作品中表达出同情与悲悯。鲁迅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作品介绍 文体知识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听读课文,注意字词; 3、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出语气; 4、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读准字词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鈀(pá) 木杮(fèi) 湮 (yān) 啮 (niè) 溯 (sù) 臆(yì) 欤(y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把握朗读节奏 解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岸边 倒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竟然 摇(船) 牵引 踪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驾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译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开馆执教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推究 事物的道理 木片 怎么 被 带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真理。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使突然涨起来的河水带它们离开?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是非?”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译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应当 原因是 水 的 冲刷 形成 坑穴 等到 摔倒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