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940666

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13《认识草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

日期:2025-11-23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3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认识草书,湖南
  • cover
《认识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2、技能目标:了解并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和用笔特点。 3、情感目标:能体会行书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能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 难点:通过对比与临摹,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对话(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 让学生对比书本18页赵孟钚】?赖戮??20页的王羲之丧乱帖,找出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回答。(初步认识行书结构特点) 楷书单纯、端正,规范。行书放纵随性,灵活洒脱,笔法流动。 二、大概讲述行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爱好都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加上王羲之的出现,使之更为盛行起来。 三、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行书的字体结构及用笔特点 以《兰亭序》为例,提取其中特征明显的字,让学生进行临摹,通过这种尝试体验,进一步掌握行书结构特点和用笔特点。 提问:在摹写过程中,发现行书字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行书结构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用笔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四、PPT展示图片辅助教学,通过对具体行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尝试体会行书的美及其鲜明的个性。 (1)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