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42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峨眉山月歌 1(苏教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47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题 3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重点 难点 学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 时 识记 理解 运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2.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 √ √ 3.受到美的熏陶。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初读古诗,尝试感悟 ——— 披文入境,领悟全诗 ——— 拓展迁移,发展能力。 教学媒体 小黑板,彩图。 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学生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3.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 5.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李白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7.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读前启发:《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峨眉 | 山月 | 半轮秋, 影入 | 平羌 | 江水流。 夜发 | 清溪 | 向三峡, 思君 | 不见 | 下渝州。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小结。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诗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3.读后交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