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4648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17 屈原(节选)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725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 cover
课 时 计 划 课题 17 屈原(节选)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 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 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关键 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问大家一个问题: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是为了纪念谁?为什么要纪念他?他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今天,我们就走进《屈原》,一览其风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试分析文章中的舞台说明及其作用 课前请大家预习本课了,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品吧。 教师讲授: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 读准字音 雷霆(tíng ) 污秽( huì ) 犀利(xī ) 鞭挞(tà )罪孽(niè ) 鞺鞳(tāng tà) 徘徊(pái huái ) 稽首( qǐ)睥睨(pì ) 理解词语 睥睨:鞭挞:稽首:拖泥带水: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初步分析以下问题: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教师提示:按两大部分划分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教师总结: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学生举手介绍,预期: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学生小组内互读互听,共同识记生字。 交流词语意思,如: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预期引导: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文章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文章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探究 屈原的形象及作者的情感分析 探究文章主旨,链接生活,感悟升华 请大家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如下问题: (1)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总结:起烘托作用 (2)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教师讲解: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3)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作者歌颂了屈原坚持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