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作者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 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 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夫妻双方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内容概括 《傅雷家书》是由文艺评论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自1954年至1966年5月写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悟。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主题概括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书以书信的形式呈现。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用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 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傅雷家书》是作为父亲的傅雷对儿子人生的谆谆教导和精神的精心引导,体现了傅雷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对国家的自豪与热爱。 主要人物内容分析 经典人物 人物简介 性格分析 典型情节及分析 傅雷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一生译著丰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作品共34部,主要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传记《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夏倍上校》 《幻灭》等名著。 深厚的文学底蕴 与儿子谈中国古典文学,谈李、杜,谈白居易,可见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