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见学生用书P85] 1.辽宋和战 (1)契丹的兴起 ①生活状况:__契丹人__原居住在__辽河__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②政权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__耶律阿保机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__上京__。阿保机就是__辽太祖__。 ③官制:为了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辽王朝在中央设__南、北面官__,“北面官”的长官一般用契丹贵族;“南面官”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等。 ④政策:效仿中原制度;注意__减轻赋役__,奖励垦荒;建立__孔庙__,春秋祭祀;开设__科举__,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__契丹文字__;制定__成文法__。 ⑤契丹的发展:长年生活在辽国的汉族人也能在当地__安居乐业__,而“忘南顾之心”。10世纪中期,辽统治地区呈现出“__耕垦千余里__”的兴旺景象。辽的冶铁、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也得到高度发展。 (2)宋辽关系: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经常南下对__中原地区__进行劫掠。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__消极防御__的对策。 (3)澶渊之盟 ①背景:1004年,辽军进攻__北宋__,直逼黄河岸边的__澶州城__,宰相__寇准__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转而提出议和。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接受议和。 ②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等钱物。 ③影响:此后,宋辽间出现100多年__相对和平__的局面。 (4)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契丹人南下,__乳酪__传入中原。契丹的__服饰__传入中原后,仿效者甚多。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__通婚__,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2.宋夏和战 (1)西夏建立:11世纪前期,西北游牧民族———党项族首领__元昊__在今宁夏地区建立政权,称大夏皇帝,都城在__兴庆府__,史称__西夏__。 (2)宋夏议和 ①背景: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而且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 ②内容: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 ③影响:议和后,__边境贸易__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3)西夏的发展 ①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业均相当发达;西夏所造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__天下第一__”。 ②西夏诸帝十分重视__儒学__,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__文宣帝__”。③仿效中原王朝开设__科举__;用汉文铸造__钱币__;模仿__汉字结构__,创造西夏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__世界上最早__的__活字印刷实物__。 ★知识提升 辽、西夏、北宋比较表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辽 916年(10世纪初)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125年,金灭辽 西夏 1038年(11世纪前期) 党项 元昊 兴庆 1227年,蒙古灭西夏 北宋 960年 汉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开封) 1127年,金灭北宋 ◆思维延伸 1.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战: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战争客观上也使各民族有了更多的接触。 和: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和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2.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积极: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消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一、选择题 1.“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 )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 2.西夏效仿中原王朝表现在( C ) ①开设科举 ②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③用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