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17927

高中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22069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23张,课件,变化,发展,社会主义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聚焦:二战后的苏联改革 赫鲁晓夫:出生自农民家庭,早年长期在乌克兰工作;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突破口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苏联) 贫穷落后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斯大林留下的难题 斯大林体制弊端显露 问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的苏联? 矛盾尖锐 国门封闭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1958 年,莫斯科玛莉娜灌林(Maryinaroshcha)地区正在修建赫鲁晓夫楼时的场景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突破口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苏联)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斯大林留下的难题 斯大林体制弊端显露 赫氏改革具有针对性、开创性,取得一定的成效 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舌尖上的历史》 (《秘密报告》传达后)一批大学生和工人聚集在第比利斯的街道和广场上,他们提出了“不许批评斯大林”的口号。 ———《苏共中央对传达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所出现问题的应对和处理》 “最近资产阶级报刊广泛进行污蔑性的反苏宣传,反动派企图利用有关苏联共产党指责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一些事实来作为进行这种污蔑的理由”。 ———《苏共中央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 改革的另一面:一些料想不到的结果 ? ? 启示:应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改革采取的部分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并不彻底,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