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9课 《鱼我所欲也》 课题名称 《鱼我所欲也》 总课时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2018年11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作者及《孟子》的相关知识。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这是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食物时所唱的。可见在古代少河流的北方,鱼不多,“食有鱼”成了宝贵人家的象征。难怪孟子曾经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走进孟子的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些什么。二、交流展示: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行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全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孟子》长于言辞,善于比喻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2、朗读课文,字词过关所恶( )避患( )一箪( )食 蹴( )尔 不屑( )苟得( )一豆羹( ) 得我欤( )3、划分句子的节奏:(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得兼:能够同时得到。有甚于:比 更重要。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若,假使。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勿丧:不丢掉。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蹴:用脚踢。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辩:通“辨”辨别。 奉:侍奉。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5、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感激。 欤: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6、一词多义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7、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8、难句翻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为为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精讲点拨:(一)①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二)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理方法:1、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主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2、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用巧妙设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然后说明其原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