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25131

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7次 大小:12405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1、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有《陶隐居集》。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基本信息 2、 主题思想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记叙了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还未入眠,便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人一同在月光下的庭院中散步的情景。寥寥数语,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 艺术特色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文章语言凝练,言简意赅。 《记承天寺夜游》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心情。结尾更是用“闲人”二字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4、 知识梳理 (1)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月色入户 古义:门;今义:住户、人家 4.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读 5.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副词,只是;今义:连词,但是 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名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