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同步练习(解析版) 1.有序、科学的笔记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下图为某同学历史课堂笔记的一部分,其标题应为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 ①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③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④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开国大典 5.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下列流行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大跃进———20世纪50年代后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60年代 C.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 D.北京奥运———21世纪初 6.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7.下面是金浦同学制作的反映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历程的年代尺。其中标注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8.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9.“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10.读下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 B.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C.“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工农业得到快速增长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材料四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什么方针?据材料一分析制定这种方针的必要性。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何特点?这与哪一事件有关? (3)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发生的什么运动的什么现象?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4)材料四中“新乐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