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35950

11.《醉翁亭记》第3课时课件:31张PPT+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608343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醉翁亭记,课时,课件,31张,PPT+,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1.《醉翁亭记》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赏读,感悟意境美 1、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2、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3、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4、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太守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5、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6、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乐?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7、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8、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美读,鉴赏美点 《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饶有诗情画意。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的优美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请你用“我发现 美,因为 。”   (1)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2)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