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049741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历史:7.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41PPT

日期:2024-11-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930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课件,斯大林模式,共产主义,战时,7.20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背景知识1 工业革命以后,在经济发展的手段上,西方国家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具体有哪三个阶段? (1)工业革命到1930年代,主要是自由放任、市场调节。 (2)20世纪30———70年代,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3)20世纪70年代“滞涨”以后,普遍采用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出现了混合经济。 可见,西方国家是把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不断调整。 背景知识2 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同的看法。 (1)主张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计划经济的理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的东欧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待。 (2)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21年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具有探索性和过渡性,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1992年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所谓的本质特征,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干预与计划经济: 国家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具有强制性)应该是其中的一种。有人认为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等于计划经济,所以计划经济是国家干预程度较高的一种形式。 所以,从历史上看,市场和计划都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出现了市场调节的因素。当下,“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应该“手拉手”前进才比较好。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8—1936年) 四、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四次变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含义:是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全国范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政权); 经济上, (1)将银行、铁路、大企业、土地收归国有,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多年战争导致经济频临崩溃,物资奇缺,出现严重饥荒(页94导言); 军事上,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武装颠覆活动,苏俄进入了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年),革命成果面临危机。 2、内容: 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页94“历史纵横”); 内战前,土地已经国有。 工业上———把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回国有; 内战前,大企业、银行、铁路已经国有。 商业上———取消私人商业和自由贸易,国家垄断贸易; 分配形式上——— (1)实行实物定额配售制; (2)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页94插图及文字)。 3、特点: (1)一切公有 按照马、恩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特点之一,是消灭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 内战前,银行、铁路、大企业、土地已经国有。 此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私人商业,具有“共产主义”特点。 (2)行政管理(国家干预经济) 以行政命令而不是以市场来调节经济。 如余粮收集制实行强行征购,不能自由买卖; 如所有企业国有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水平由政府确定; 如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 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战时”特点。 此时尚未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但国家已有干预。 (3)平均主义分配为主 平均主义分配:实物定额配售制为主。 4、阶段: 按照目的分为两个阶段: (1)1918.6———1919底,目的是适应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