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051124

沪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1.1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_学案1

日期:2025-10-0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2次 大小:2020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版,高中,物理,选修,静电,现象
  • cover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的概念。 【学习重难点】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知识储备 (一)物体起电的原因 1.摩擦起电: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在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两个物体中都有一些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转移到对方,在通常情况下,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彼此向对方转移的电子数 。失去电子的物体就显示出带 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显示出带 电。 2.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 ,简称电荷或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 ,简称库,用C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用 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 表示。 3.感应起电: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的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显示出带电现象,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 。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 起电。 (二)电荷守恒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个部分 到另一个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这个结论叫做 。 2.元电荷:“元电荷”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一般用e表示,元电荷值通常取e= 二、合作探究 (一)物体起电的原因 [问题设计] 1.在干燥的实验室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原因是什么呢?是否产生了电荷呢? 答案 原因是玻璃棒上的负电荷向丝绸上转移,橡胶棒上的正电荷向毛皮上转移。不是。 2.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如图1所示。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图1 (1)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2)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3)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4)再把带正电物体C和A接触,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答案 (1)C移近导体A,两侧金属箔片都张开; (2)箔片仍张开,但张角变小; (3)再让A、B接触,箔片都闭合。 (4)两侧金属箔片都张开。 [要点提炼] 1.摩擦起电的原因: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感应起电的原因: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 3.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二)电荷守恒定律 [问题设计] 1.电荷会不会像煤和石油一样总有一天会被用完呢? 答案 不会。 2.前面学习了三种不同的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电子的得失。那么,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能增多或减少吗? 答案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要点提炼] 1.电荷守恒定律的关键词是“转移”和“总量不变”。 2.导体接触带电时电荷量的分配与导体的形状、大小有关。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的带电量分别为Q1和Q2,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将平分电荷,两小球带电量都为Q=(式中电量Q1和Q2均包含它们的正、负号)。 [延伸思考] 1.怎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中“电荷的总量”? 答案 “电荷的总量”可理解为正、负电荷的代数和。 2.“电荷的中和”,是电荷消失了吗?“中和”过程中电荷守恒定律还成立吗? 答案 不是。“电荷的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其带电数量达到等量、异号,这时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这样两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最后都达到电中性状态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电荷仍然守恒。 (三)元电荷 [问题设计] 1.物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