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62200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274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清末,变法,强的,尝试,文教,革新
  • cover
一、单选题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散,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废除了沿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在( )。 A. 明朝 B. 清朝 C. 中华民国 D. 解放后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发起者是( )。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 奖励发明 B. 废除八股 C. 精减机构 D. 裁汰冗员 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被誉为“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是( )。 A. 《民报》 B. 《申报》 C. 《晨报》 D. 《京报》 《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有学者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收复新疆 C. 黄海海战 D. 虎门销烟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 张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B. 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C. 赵五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D. 孙七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马关条约》签订 B. 强学会的成立 C. 光绪下诏变法 D. 公车上书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诗出自( )。 A. 康广仁 B. 谭嗣同 C. 刘光第 D. 杨深秀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 1 ) 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公车上书 ③百日维新 ④戊戌政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康广仁 D. 慈禧太后 2014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时说,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文中所指的百日维新( )。 A.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 B. 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 )。 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C. 维护清王朝统治 D. 建设近代化企业 “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运动 D. 辛亥革命 “它是1898年中国最轰动的出版物,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