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66269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468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 cover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设立及对西域的管理;班超出使及对西域管理。 能力目标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的了解,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 学习张骞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爱国意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 教学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 “丝绸之路”指的是什么?是谁开创的?古老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路?它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去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带来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课题: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新课讲述 一、张骞通西域: 1.关于西域和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指的是哪里?西域是什么样子?) 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西域的地理位置,“玉门关”、“阳关”是古代边塞诗人诗中的常客,你们学过哪些相关诗句?并联系诗句说说你们的感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唐?王之焕?《凉州词二首》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回答预设:遥远、陌生、荒凉等。 如此情境,为什么张骞要出使西域呢? 2.张骞通西域 (1)关于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张骞几次通西域?出使前西域是一个什么样子? 张骞两次通西域。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第一次通西域 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②时间:公元前138年 ③过程: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被扣十年)--大宛--大月氏———-长安 张骞历经艰辛,中途被匈奴擒获,被扣十余年。他不忘使命,忍辱负重,在匈奴的威胁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虽然目的没有达成,但是,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忠心爱国的精神。 张骞的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④结果:了解到西域各国的具体情况,了解了西域各国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通西域 ①目的:加强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友好交往) ②时间:公元前119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