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转转儿 作者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转转儿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学着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一个转转儿,儿童会非常乐意并有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游戏中体验图形和色彩混合的变化效果。 学生情况: 对于制作玩具“转转儿”,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因此在使用工字钉和缝衣针等工具时,一定要指导到位。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教学方式、手段: 低年级阶段,造型活动将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和游戏性,丰富学生的感受。本课教学以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等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 教师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资源准备:转转儿范作(1个成功的,3个失败的)、彩色卡纸圆片、双面胶、安全剪刀等制作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圆片、双面胶、水彩笔等工具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儿童学习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玩转转儿的方法,寻找色彩和图形混合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转转儿中图案、色彩变幻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儿童动脑想、动手表现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玩转转儿的方法,理解图案与色彩的混合变化。 教学难点:转转儿如何转的又快又稳,圆纸片与支撑杆的关系。 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初步了解 1、师:你知道画上的孩子们在玩什么吗? 生:他们在打陀螺 2、介绍陀螺历史故事 师:魔幻陀螺,这个对于你们来说肯定不陌生。传统的陀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陀螺又称陀罗,基本形状是用木头削成一个面平底尖的圆锥体。常见的玩法是用小鞭子不断抽打令其旋转不停。在城乡一些顽童嘴里则还有“抽贱骨头”、“打懒婆娘”、“耍冰猴儿“等俗称。 设计意图:直接由静态打陀螺图片导入,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环节中开始对陀螺进行解读,从不知道是何物到慢慢知晓,陀螺的历史文化背景一点点地渗透在其中,学生始终充满了好奇,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师:你有体验过玩陀螺的经历吗,你是怎么玩的,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怎么玩的 4、师:看来你们都是玩陀螺的高手,老师这里请来了一位玩陀螺的高手,我们一起来看看陀螺旋转起来美丽的样子。 播放视频:玩陀螺视频 师:陀螺旋转的舞裙像燃烧的火焰,像闪烁的星星,变幻莫测,有时像在观看五彩的万花筒变幻着美丽的花纹。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定位陀螺,让学生很快了解陀螺的美丽,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信息,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很好地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 二、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出示转转儿图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简易陀螺———转转儿(出示课题:转转儿) 2、基本组成 师:请你观察下,如果我们要来做一个转转儿你觉得要有哪几部分组成?(一张转转儿的照片,哪几部分PPT各部分) 生:一个旋转的支撑杆,花纹,圆纸片(各种颜色的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了解转转儿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实验探究, 深入了解 1、玩一玩:对比实验 师:给你1分钟时间玩一玩桌上的转转儿(桌上4个,2人一组进行体验) 生:生体验 师:(4个转转儿,1个成功,3个失败的)在游戏中有4个转转儿,有的转的起来,有的转不起来,有的转的又稳又快。 (2个笔套转转儿,2个铅笔转转儿,1号笔套转儿(成功),2号笔套转儿(孔大、脱落,失败),3号铅笔转儿(短、凸头,纸片位置太高,失败),4号铅笔转儿(长铅笔,失败) 2、怎样做陀螺转转儿才能让它转得平稳、转得快、转得时间长呢?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