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093085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讲义与练习: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4份打包)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54449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2020,打包,4份,南移,重心,区域经济
    第一单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解析:两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山东、山西经济区。 答案:D 2.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区的人多衣布。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风俗习惯的差异 B.经济形态的差异 C.统治政策的差异 D.传统审美观念的差异 解析:胡人是牧业经济,而中原地区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产品不同,表现在服饰上也就会有不同。 答案:B 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解析: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故从材料中的“秦汉时代”即可排除B、C两项;郡国并存于汉初,排除D项;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程度低,地广人稀,故选择A项。 答案:A 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重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区域是在(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结束时 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都时 解析:唐朝的都城在长安,这一王朝的统治中心仍在关中地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中心比较分散;两宋的都城分别在中原和江南。可见,C项是转折时期。 答案:C 5.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解析:从西汉到东汉,关中及北方诸州人口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不同程度增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这也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据此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  ) 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 ②在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 ③少数民族内迁 ④统治阶级内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大疾疫”“饥馑”“寇贼”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瘟疫、灾荒和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和统治阶级内乱都造成了战乱,A项正确。 答案:A 7.读《战国城市分布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可知黄河流域城市较多,且多分布在河流附近,而且主要城市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A、B、C三项正确;D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答案:D 8.从隋朝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  )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 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代大运河则取直,不再经过洛阳,这说明经济重心东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修建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