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96339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521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7课,西夏,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 cover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四.教学过程 导入 :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如何?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一、辽 西夏少数民族政权 [播放视频 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及与宋的关系] 设问:通过观看视频,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发挥) 教师概括: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和辽,结合书籍 讲解:1.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与汉人的不断交往,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契丹国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过渡】:辽,西夏,北宋这三个政权间的关系如何呢? 二、 辽、西夏与北宋的交往 从五个方面展示北宋、西夏、辽的经济文化交往的成果,采取讨论自由发挥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总结概括,老师只是稍加点拨即可。 (一) 文字 出示西夏契丹文字图片,设问,看到这幅图片的直观感受?(和汉字很像) 西夏文字,又称“国书”,模仿汉字创造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复杂。但是汉字在西夏是十分流行的。 契丹原本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利用汉人创造契丹文字。契丹文字的字形是采用汉字行书、楷书的偏旁拼凑而成,其结构、文法以及读法完全不同于汉语。 (二) 货币 活动: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形方孔货币,发给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西夏契丹货币图片,让学生说出外形特点。 (三) 农业生产工具 出示图片:请大家观察这幅图,你是否见过类似的? 注释:此壁画来自于我国甘肃省的榆林窟 .榆林窟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开凿的洞窟。第25窟壁画:两头健壮的耕牛,牛头后顶着横置木杆,一人在后奋力推着深深插入土中的犁头。这种二牛一人的直辕犁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农村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夏地区已经学会耕作技术,改变了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 (视频) (四) 城市布局 材料: 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乘轺(读摇)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修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北宋汴京)” (五) 榷市 举例:枸杞,产自宁夏 北宋与辽、西夏边境一直有商业往来。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生产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