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07596

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课件(共39张幻灯片)+教学设计+素材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216869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课件,39张,幻灯片,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 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4.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 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教学难点】 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4、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5、示范朗读,注意句子朗读节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