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119335

新课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检测)(14份打包)

日期:2025-10-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276403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新课标,14份,检测,课件,经济,农耕
    课件10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提升 阶段性测试题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俞森的《荒政从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中国古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C.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从材料中的“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可知,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产品少量投入市场,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答案:B 2.(2018·广东东莞高三三调)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 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解析:三则材料反映的都是南方的粮食要运到北方都城,这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中央集权的信息,只是反映南粮北运,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之际,B项错误;隋唐时期政治中心还在北方,D项错误。 答案:C 3.(2018·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模)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解析: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从事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和小雇佣劳动,这些可以相互补充,增强小农经济的韧性,故B项正确;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小农经济不会对地主所有制构成冲击,故A项错误;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会使小农经济更加稳定,使农民离不开土地,故C项错误;农民兼做小商业和雇佣劳动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故C项排除。 答案:D 5.(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官营手工业(  ) A.不计劳动力成本 B.效率极其低下 C.产品与市场无关 D.工艺水平不高 解析: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