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25848

24《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件(共42张幻灯片)+教学设计+素材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890762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件,42张,幻灯片,教学设计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24 《唐诗三首》 第二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知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 4.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点击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mp4 资料链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文体知识 这首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1、读准字音 挂罥( ) 俄顷( ) 丧乱( ) 广厦( ) 塘坳 ( ) 布衾( ) 大庇( ) 突兀( ) 三重茅( ) 倚杖( ) 长林梢( ) 怒号( ) 检查预习 juàn qǐng sāng shà ào qīn bì wù chóng yǐ háo cháng 转 丧 厦 zhuǎn shà zhuàn sāng sàng xià 转变 转动 高楼大厦 丧乱 沮丧 厦门 多音字 检查预习 2、示范朗读 检查预习 点击欣赏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 3、自由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检查预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节:深沉,悲痛 第二节:无赖,悲伤 第三节:难过、凄凉 第四节:希望,决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多层茅草。 挂着。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译: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