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减少水和添加鱼、水草会引发生态瓶的变化; 2、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对比实验,能够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真实地记录观察到的数据。 教学重点:能够严格控制对比实验进行实验观察活动,坚持记录,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够总结实验结论。 教学准备:水草、水生小动物、水、砂子、生态瓶、实验鱼、手表。 交流与思考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观察减少瓶里的水之后有什么改变? 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温馨提示: 1、细心观察小鱼的动态, 2、各组实验以3分钟为时间 界限,观察两次, 3、填写实验记录单。 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问题思考: 1、是不是水草越多越好呢? 2、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4倍 又会怎么样? 小调查: 要让其他小动物生 存的更好,我们要怎么 做? 板书设计: 改变方式 生存空间 氧气 浮出水面次数 减少生态水瓶里的水 减少 减少 增多 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生态瓶里的小鱼 减少 减少 增多 改变生态瓶 教材分析: 改变生态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七课时,本课是前一课时《做一个生态瓶》的延续,又是下一课时《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该课时在本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上好这节课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前已经制作了生态瓶,他们制作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的有好有坏,这是学生已经观察到的现象。由于每位同学的制作能力有限,因此他们的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在此提出如何改变生态瓶的条件可以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是恰逢其时的。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第一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实际的感触。构建生态瓶并且深入观察是改变生态瓶的基础,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具体操作,于是我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观察生态瓶内的情况,作好观察记录。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市区的孩子,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的,整个班级学习风气良好,同学之间能团结互助。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对科学课的兴趣比较浓厚,上课爱动脑,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学生分析结果、现象的能力比较欠缺。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怎样制作生态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于是当学生制作好生态瓶之后,我布置了连续5天的观察任务,在此期间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制的生态瓶进行连续观察,并且书写观察日记(近100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减少水和添加鱼、水草会引发生态瓶的变化; 2、让学生亲身经历改变生态瓶的条件,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能坚持进行观察日记和记录; 3、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对比实验,能够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真实地记录观察到的数据; 4、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探究学习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与生活息息相关,做到课上有科学,课下有科学。 教学重点:能够严格控制对比实验进行实验观察活动,坚持记录,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够总结实验结论。 教学准备:水草、水生小动物、水、砂子、生态瓶、实验鱼、手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上一次课的学 ... ...